在传播中永生的艺术(3)
当前位置: 主页 > 品牌知识 > 艺术传播知识 >

在传播中永生的艺术(3)


栏目: 艺术传播知识     |      作者:徐 蕾


    综上所述,艺术的创造和接受,是人们为了体验先于艺术存在的人类的情感和美感而产生的编码和解码的过程,编码和解码如硬币的两面一般不可分割,而对这种人类的本质情感的体验依靠情感和理性共同完成,缺一不可。
在传播中永生的艺术
     艺术作为情感符号的存在于人们的思维情感中,人们通过艺术符号才能最直接、最完整、最清晰地体验人类的情感本质,但人类的情感本质除了具有自然属性外,还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因而带有浓厚的社会属性。同时,我们还要看到艺术和社会是作为两个单独的实体存在的,但它们既不是孤立的,又不是合为一体的。恰如身躯与灵魂,它们是不可分割的,但又无共同的目标或意义。 作为两个单独存在的实体,艺术和社会之间的联系是通过艺术符号(即艺术作品)在社会中的传播行为建立的,也就是说,艺术依赖社会传播才能在人类社会中存中,并且是一种有价值有意义的存在,即艺术符号真正获得了生命,而社会传播本身对艺术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我们应认识到:在宇宙中,传播是先于艺术的一种普遍现象,太阳发光发热、植物传花授粉,动物为向同伴传递食物或求爱的信息,发出声音、气味、做出各种动作;在人类社会,传播是先于艺术而产生的最古老的人类生存的一种基本方式。从最早的声音和肢体动作到语言符号再到文字符号,人类社会在传播活动中向更高的历史阶段迈进。通过传播,人类才能共同分享和体验人类的思想情感。
    从对传播的简单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传播是人们运用符号并借助媒介来交流信息的行为与过程。而艺术作为情感符号的存在,使得艺术可以被看作是一种传播。因为,创造和接受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艺术家的创造如果离开了社会,艺术就沦为个人自娱自乐的玩具,从而失去意义。也就是说,没有接受也就没有创造。作为情感符号,艺术只有在被解读时才会具有真正的意义。而艺术符号从产生到被接受的过程就是一个情感信息传播过程,在这个传播过程中,艺术家必须将情感信息转换成可供传输的信号,即编码;而接受者把在信道中传递的信号重新再还原成情感信息,就是译码。在这里,存在着一种规则,也就是传播中的游戏规则:1、无论艺术的创作者还是接受者都是人类社会中的一分子。2、传播渠道是人为控制的。3、传播者根据自己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心理模式有选择地提供信息,受众则根据自已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心理模式有选择地接受信息。所以,艺术本身才会出现个体的、民族的、文化的、政治的、阶级的各种不同的差异及属性。艺术符号只是一种独立的存在,只有在传播中,艺术符号才能影响大众的思维,在社会中产生影响。所以说,艺术符号只有通过传播才能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和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传播活动对艺术的影响中看出。
纵观艺术史,我们发现在传播中,受众和媒介对艺术有着直接的影响:1、由于艺术品在传播过程中所面对的受众的不同造成了艺术在社会中出现了不同的类型存在,例如在古典时代艺术与贵族发生关系就是一种贵族艺术,后来称之为精英艺术;艺术与民间发生关系就是一种民间艺术,而在现代,艺术与大众发生关系的时候,就可以被视为一种大众的存在。或者称之为大众传播的艺术。我们将这种大众的存在看作是以电视为主体的传播艺术的存在。  2、艺术的发展实际上与作为载体的媒介有关。例如,神话和史诗是口语媒介时代的产物,它是一个民族在与自然搏斗的实践中,通过想象和长期的"口耳"相传形成的;它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史传文学和诗同是文字媒介时代的产物,它是掌握文字的文人根据历史史实所作的记载,而诗词则是文人的"专利";戏剧(曲)是"口语"和“文字”相加的产物,它需要剧作家提供“剧本”,同时需要演员运用“口语”来表现;小说则是印刷时代的产物,虽然,它是从"说书"的"话本"演变过来的但小说的"畅销。是大众媒介时代产生的现象。它不能仅仅借助于"刻本"的印刷。而必须得到机械印刷媒介的支助才能大量印行:而电视像电影一样,是电子媒介时代的产物,它的"风行"主要得益于电子媒介这种技术手段。  
将艺术看作一种社会传播,特别是大众传播,必然会引起一些人的恐慌。这些人会说,艺术是一种独立的情感符号,是一种封闭、完整的形式,艺术的存在重要的是形式结构而不是艺术创作的社会和道德目的,应该为艺术而艺术。在传播中,艺术必然要受到接受者和传播渠道控制者的影响,艺术会因社会和道德的目的而模糊了作为情感符号存在的本质,失去自身的独立性、创造性;因迎合大众而媚俗,失去自身的独特性、神圣感。其实,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艺术正是因为在传播中才获得了永恒的生命,而受众面越广,这样的生命力就越强。有了口口相传,神话才得以流传,有了印刷媒介,小说才得以流行,有了观众、听众,才有了音乐、戏剧、电影。正是因为传播,不同的艺术类型才会被认识,艺术中的技巧、技法才会日愈成熟。大众传播本身就包融了多元的文化,这可以使艺术的创造者和接受者更加成熟:基于接受者的艺术创作变得更加自由,因为在大众传播中无论怎样的艺术形式都能找到它的接受者,从而产生审美价值。艺术家创作的空间变得广阔,知音难觅是社会传播不发达造成的,艺术家可以不迎合大众,而是选择艺术的接受者。当然这种选择也是双向的,对艺术的接受者,他们可以摆脱政治、道德、种族、国家的限制,体验自己喜欢的艺术作品。不过,这也对接受者的素质提出了要求,因为对真正的好的艺术作品的选择需要相当的文化层次。
综上所述,艺术在传播中获得了自己的生命,而且是永恒的生命,没有接受者的艺术会随着创造者的死亡而消亡。艺术作为情感符号只能在人们的思维情感中存在。受众越少,艺术的生命力就越弱,受众越广,艺术存在的土壤就越肥沃,艺术的生命力就越强,从民歌的繁盛、贵族音乐的衰落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这就正如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中所说的: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一切进步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就在于他们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忘记、忽略或是割断这种联系,艺术生命就会枯竭。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 所以说,艺术家不能孤芳自赏,固步自封,艺术要从社会大众中吸取营养,并在传播中获得自身永恒的生命。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浅谈现代性与中国传统艺术的现代化

下一篇:艺术传播与接受




  相关推荐

友情链接

政府画册设计   学习力测评   研学番茄   新起点   学科思维培养   梦想方程式   教育管家   数据营销   趣学街   学习力教育研究   油画定制网   网络营销传播   家庭教育   高考保研   轻松演讲   中国兰花网   风雅鹤壁   致富经   教育百科   漫谈家风   家庭文化网   宝岛期刊   世界儿童文学网   中国民间故事网   宝宝成长网   中国酒文化网   天赋教育前沿   天赋教育研究   八卦晚报   校园文化建设中心   科幻文化   模特文化   教育趋势研究   主机测评   中华武术网   艺术教育   忆西湖   国际教育观察   国际经济瞭望   作文评论   茶文化网   历史文化   学习型校园文化   高考季   中华人物谱   思维谷   股票投资知识   地理知识   科技前沿   玩中学   爱情文化   魔玉米   家庭教育顶层设计   思维训练   小说大全   学习力教育专家   中小学生作文   童话故事网   幽默笑话大全   故事都市   中外民间故事   中国营销策划网   健康生活网   意志力教育   域名投资知识   学习型城市建设   学习力教育智库   家长学院   城市品牌建设   人间仙境   千岛湖   人间天堂   学习力训练   学习力教育中心   中国企业培训网   校园文化建设网   中国民俗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