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赞为“画绣”的《韩希孟绣宋元名迹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艺术欣赏 > 其他艺术欣赏 >

被赞为“画绣”的《韩希孟绣宋元名迹册》


栏目: 其他艺术欣赏     |      作者:佚名

刺绣,又名“针绣”,俗称“绣花”。以绣针引彩线(丝、绒、线),按设计的花样,在织物(丝绸、布帛)上刺缀运针,以绣迹构成纹样或文字,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古代称“黹”、“针黹”。后因刺绣多为妇女所作,故又名“女红”。据《尚书》载,远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至周代,有“绣缋共职”的记载。湖北和湖南出土的战国、两汉的绣品,水平都很高。唐宋刺绣施针匀细,设色丰富,盛行用刺绣作书画,饰件等。明清时封建王朝的宫廷绣工规模很大,民间刺绣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先后产了苏绣、粤绣、湘绣、蜀绣,号称“四大名绣”。

 

《韩希孟绣宋元名迹册》,亦称《顾绣宋元名迹册》、《韩希孟顾绣册》。明代刺绣品。原为梧州关伯珩(冕钧)收藏,1960年其女关瑞梧捐赠故宫博物院。韩希孟为明末顾绣名家,作品继承宋元刺绣的传统技艺,并以新创针法及独特艺术风格而备受珍赏,世称“韩媛绣”。此件八开册页,以素白绫作底,用十余种深浅不同的绒线及扁金、马尾鬃等绣成,丝甚于发,针细于毫,针法复杂多变,根据动物、人物、景物的形态或纹理绣制,既有笔墨情趣,又有高于绘画的质感和立体效果,被赞为“画绣”。每幅均有朱红“韩氏女红”绣印,末开有“韩氏希孟”款。对页有董其昌题赞,册尾有顾寿潜作跋。徐尉南《顾绣考》、朱启钤《丝绣笔记》均有著录。是现存“韩媛绣”的唯一珍品,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韩希孟宋元名迹册·洗马图

 

《洗马图》是在白色素缎地上绣成,画面上垂柳摇曳,树下一马夫正为一白色黑斑马刷洗,白马兴奋地在水波中昂首嘶鸣。此幅绣作完全模仿绘画的笔法用针刺绣而成,雄健的白马以顾绣中最擅长的擞和针顺其肌肉的纹理绣成,逼真写实。白马身上的斑点则完全依照绘画中的点绘法绣成,虽然黑色绣线已脱落,但其针法仍依稀可辨。此外,绣画中也多处用笔渲染,这种“半绘半绣”、以绣为主、辅之以画的手法是顾绣最基本的特征。

 

这幅绣成的洗马图形象逼真,生动传神,设色淡雅,体现出顾绣淡彩渲染的特征。对页有董其昌题赞曰:“一鉴涵空,毛龙是浴。鉴逸九方,风横歕玉。屹然权奇,莫可羁束。逐电追云,成里在目。”

 

▌韩希孟宋元名迹册·瑞鹿图

 

此图为《韩希孟绣宋元名迹册》之第二幅,在白色绫地上绣成。绣品描绘一只梅花鹿于桂花飘香的岸边悠闲踱步。在画面上,桂花树仅露有部分树底和枝叶,余则略去,但树底和枝叶两相呼应,仍使人感觉其形象之完整。小鹿以暗褐色皮毛配以黑色鹿角、白色斑点和炯炯的双目,活泼机敏,神采奕奕。鹿身以平套针绣出,毛发丝丝细密,纹理清晰毕现。水中寿石呈镂空状,用抢针法以深蓝、湖蓝和浅蓝晕色表现石之轮廓,间施浅绿、浅橙和淡黄色,虚空轻灵之象顿现。岸边之石则以散套针法为主,辅以点染,颇具水墨效果,具厚实之感。如此虚实相间,轻重有衡,明暗互补,使画面有灵动畅达之韵。

 

对页为董其昌题诗:“六律分精,苍廼千岁。角峩而斑,含玉献瑞。拳石天香,咸具灵意。针丝生澜,绘之王会。”


▌韩希孟宋元名迹册·补衮图

 

此图为《韩希孟绣宋元名迹册》之第三幅,在白色绫地上绣成。画面描绘一位女子端坐于圆凳上正神态专注地精心绣制龙纹衣装。女子头戴金线镶边簪钗,着交领橙色上衣和白地蓝花长裙,一袭蓝色霞帔飘曳垂地。其面容蛾眉杏眼,樱口桃腮,秀丽姣美。作者着意刻画人物的皓腕纤指,表现出女子手指的灵巧和动感。作品恰到好处地把握住了人物的面部和手部两处重点部位的刻画,塑造出一位端庄娴雅、秀外慧中的女子形象,富于浓厚的生活气息。

 

此件绣品配色爽丽明快、鲜艳夺目而又自然和谐。针法精细,于细节的描绘尤为精心,力避雷同。如上衣的皱褶用深、浅橙色线以抢针法表现,而长裙的皱褶则以六七道淡绿色线斜长抛过,使衣纹线条流畅,质感甚佳。

 

对页为董其昌题诗:“龙衮煌煌,不阙何补。我后之章,天孙是组。璀璨五丝,照耀千古。娈兮彼姝,实姿藻黼。”

 

▌韩希孟宋元名迹册·鹑鸟图

 

此图为《韩希孟绣宋元名迹册》之第四幅,在白色绫地上绣成。画面描绘了一只在山坡上低头觅食的鹌鹑。山坡的线条精细秀劲,山石花草构图得当。鹌鹑的毛羽用施毛针针法细密地绣出,背部硬毛、颌下和腹部软毛质感强烈;脚爪使用钉针针法,肢节分明。绣品运用丝理变化表现物象的质感肌理,细腻逼真,极富立体感,栩栩如生的禽鸟呼之欲出。整幅画面以鹑鸟羽毛的绛褐色为主色调,同时又配有绿叶红果,以之调谐偏暗的色彩,使画面豁亮而生趣盎然。这一技法的处理反映出作者不仅对物象造型有精确的把握,而且对色彩运用有着敏锐的感觉和深刻的悟解,从而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对页为董其昌题诗:“尺幅凝霜,惊有鹑在。毳动氄张,竦势奇彩。啄唼青芜,风摇露灑。视思维,谁得其解。”

 

▌韩希孟宋元名迹册·米画山水图

 

此图为《韩希孟绣宋元名迹册》之第五幅,系摹临米画在白色绫地上绣绘而成。绣品通幅浓墨染绘,远处峰峦起伏,山间有数抹淡染的云烟,层林笼罩在烟霭之中。画面表现出“夜雨欲霁,晓烟既泮”的景色,渲染出江南山川水气蒸郁、烟岚弥漫的湿润和流动感。江中帆船点点,戴笠披簑的渔翁于船头若隐若现。近处汀洲草木晰然,生机蓬勃。在画面构图上,远虚近实,详略有致,远处山峰的尖峭与近处汀洲的平长相得益彰,以空间的平衡获得了视觉的美感。尤其是江中片帆的置设,颇有画龙点睛之效,风帆的满鼓与张扬显示出刚劲的生命力,在一片淡云柔水、幽淡闲逸的氛围中分外醒目,这或许正是作者心境的体现。

 

绣品完全以浓淡不同的墨色表现,不施其他任何色彩。多为大块面点染描绘,绣工运用较少,套针、抢针和松针等仅少许运用,一改顾绣针法细密、色线丰富之特色,但这也正是韩希孟根据原画内容和技法的特点而做的灵活调整,从而将墨色苍秀、格调俊逸的山水水墨韵味挥洒得淋漓尽致,极其成功地再现了原作的内蕴。

 

对页为董其昌题诗:“南宫颠笔,夜来神针。丝墨合影,山远云深。泊然幽赏,谁入其林。徘徊延佇,闻有啸音。”

 

▌韩希孟宋元名迹册·葡萄松鼠图

 

此图为《韩希孟绣宋元名迹册》之第六幅,在白色绫地上绣成。一根虬屈苍劲的葡萄藤盘曲而出,一只松鼠窜跃其上,似欲攫取成熟的累串果实。这是秋季自然界中倏忽即逝的一帧小景,作者敏锐地捕捉住这一瞬间,将其定格于画面。画幅上松鼠仰爬于葡萄藤上,活脱灵动的身姿和炯炯有神的眼睛,将松鼠警觉机敏、垂涎欲滴的神态刻画得惟妙惟肖,妙趣天成。

 

在刺绣技法上,由于松鼠粗长的尾部在画面中占据显要位置,故刻画尤为精心,其茸毛劈丝如发,细密入微,从尾部中心到四周,毛发由浓密而至稀疏,及至边缘,细如毫丝,质感逼真。画幅配色鲜明,用色有深绿、浅绿、淡绿、黑、黑灰、黄、浅黄、蓝、浅蓝等。黑灰色的松鼠置身于淡绿色草坡和绿色葡萄叶及蓝色的葡萄之间,色彩反差大,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作品对细节的刻画逼真入微,如一片葡萄叶被虫蛀后形成的蛀洞和蛀洞边的枯黄色均反映了出来;葡萄叶色彩的深浅过渡自然,叶的主脉和支脉清晰可见;葡萄以蓝、淡蓝或淡蓝、浅白表现,反映出葡萄成熟度的不一致。这些细微之处无不显示出作者对生活细致深入的观察及其深厚的绣艺功力。

 

对页为董其昌题诗:“宛有草龙,得之博望。翠幄珠苞,含浆作酿。文鼯睨之,翻腾欲上。慧指灵孅,玄工莫状。”


▌韩希孟宋元名迹册·扁豆蜻蜓图

 

此图为《韩希孟绣宋元名迹册》之第七幅,在白色绫地上绣成。构图简洁疏朗,图中仅表现扁豆和蜻蜓两种物象,二者一动一静,动静相宜,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充满了大自然的生活情趣。

 

此图用多种手法绣成。豆花用平套手法和抢针法绣制,以使花色过渡自然。扁豆内缘用滚针勾边,背缘一侧稍薄,表现出扁豆的筋脉。豆籽运用了垫绣手法,鼓隆饱满,立体感强。叶子则大面积用散套手法绣制,同时也用斜平针和直平针,与之垂直相交的豆角则用横平针,以突出层次感。为使物象更具立体感和真实感,叶子色彩有深绿、绿和浅绿之分,豆角也有青、黄之别。作者劈丝运线,丝丝不苟,使每一根丝线和每一种色彩都传达出了生命的活力。叶片的青绿令人感受到夏日的生机,而枯黄的初泛业已传递着悄然而至的淡淡秋意。所谓“一叶而知秋”,触发观者无尽的联想,可谓画有尽而意无穷。画幅绣法最精之处在于对自由翻飞的蜻蜓的刻画,翼翅用丝纤细如毫,将其薄如蝉翼的半透明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技法之精令人叹为观止。

 

对页为董其昌题诗:“化身虫天,翩翾双羽。逍遥凌空,吸露而舞。豆叶风清,伺伏何所。影落生绡,驻以仙组。”


▌韩希孟宋元名迹册·花溪渔隐图

 

此图为《韩希孟绣宋元名迹册》之第八幅,在白色绫地上绣成。绣品画面由远山、江水和岸滩构成,空间处理繁简有致。起伏绵延的远山以其低矮之势而显旷远之意。江水浩渺,一渔者驾孤舟独钓寒江,在宽阔的江面衬映下备显孤单落寞。近处滩岸详加描绘,一草一木,细密清晰,犹现眼前,深得王蒙画树点勾渲染、一树一法之精髓。尤为醒目之处是在低矮的草木中一株老松拔地而起,遒劲卓立,在幽淡空寂的氛围中平添突兀勃兴之昂然意韵。

 

此幅绣品中使用了多种针法,用擞和针与抢针绣山石树干,以齐针绣柳树枝叶并勾路石边线,用松针绣松叶,用网针绣船篷。湖石和坡地以淡彩渲染敷色,绣、画并用。绣工精细而不板滞,以细如毫发的丝线充分表现了原作笔墨的枯润、笔锋的藏露和线条的圆折等绘画技法。然而,针线毕竟无法尽然替代笔墨,原作层峦叠嶂、繁复苍逸、“望之郁然深秀”的墨韵尚不能在绣品中充分展现,这是不同艺术领域和艺术手法的局限性使然,不可苛求。

 

对页为董其昌题诗:“何必熒熒,山高水空。心轻似叶,松老成龙。经纶无尽,草碧花红。一竿在手,万叠清风。”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沈寿苏绣作品欣赏《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

    下一篇:布料上的艺术:多种优雅风格的土耳其刺绣




      相关推荐

    友情链接

    政府画册设计   学习力测评   研学番茄   新起点   学科思维培养   梦想方程式   教育管家   数据营销   趣学街   学习力教育研究   油画定制网   网络营销传播   家庭教育   高考保研   轻松演讲   中国兰花网   风雅鹤壁   致富经   教育百科   漫谈家风   家庭文化网   宝岛期刊   世界儿童文学网   中国民间故事网   宝宝成长网   中国酒文化网   天赋教育前沿   天赋教育研究   八卦晚报   校园文化建设中心   科幻文化   模特文化   教育趋势研究   主机测评   中华武术网   艺术教育   忆西湖   国际教育观察   国际经济瞭望   作文评论   茶文化网   历史文化   学习型校园文化   高考季   中华人物谱   思维谷   股票投资知识   地理知识   科技前沿   玩中学   爱情文化   魔玉米   家庭教育顶层设计   思维训练   小说大全   学习力教育专家   中小学生作文   童话故事网   幽默笑话大全   故事都市   中外民间故事   中国营销策划网   健康生活网   意志力教育   域名投资知识   学习型城市建设   学习力教育智库   家长学院   城市品牌建设   人间仙境   千岛湖   人间天堂   学习力训练   学习力教育中心   中国企业培训网   校园文化建设网   中国民俗文化网